中国煤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奋力开创煤炭科技事业美好明天
发布时间: 2013年1月24日
来源: 中国煤炭学会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濮洪九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濮洪九
  (2012年12月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庆祝中国煤炭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共同回顾中国煤炭学会50年的光辉历程,展望未来美好前景,明确学会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任务。在此,我代表中国煤炭学会向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各会员单位、各位理事致以诚挚的问候!向煤炭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致以深深的敬意!向出席今天庆祝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致以衷心的感谢!
  一、50年发展历程回顾
  回顾50年的成长史,中国煤炭学会诞生于“向科学进军”时代,重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发展壮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50年来,学会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长足进步。
  新中国成立之初,原煤炭工业部认真落实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科学进军”战略决策,开始建立煤炭技术基地,组建科学研究院、设计院、地质勘探队伍、机电设备制造厂,创办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1962年由煤炭科研、高校领导人、煤炭行业知名专家、煤炭部技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科学院原党委书记何以端,采矿专家、煤炭科学院院长王德滋,地质和采矿专家、北京矿业学院何杰等人发起成立煤炭学会,当年9月煤炭部发函向中国科协提出申请,同年11月28日中国科协以(62)科协第270号文复函同意筹建中国煤炭学会。煤炭学会在筹建中开展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发展会员、筹建地方学会等工作,到1964年,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山东、湖北、云南、四川等10个省(市、自治区)都相继成立了煤炭学会,并积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学会活动后因十年动乱而停止。
  1972年,随着国际煤炭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逐步展开,原煤炭工业部决定以中国煤炭学会名义对外开展活动,任命老部长贺秉章同志为学会理事长,学会部分职能得到发挥,成为当时煤炭行业对外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的主要窗口,在煤炭国际合作与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科技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原煤炭工业部全面开展了学会恢复与扩建工作,学会活动开始全面恢复。1979年8月,学会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老部长贺秉章担任理事长,范维唐、蔡斯烈、张培江、王询、侯宝政、汤德全、沈季良等担任副理事长,范维唐兼任秘书长。学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确立了建设在国内外学术和推动煤炭科技进步方面有影响力的煤炭学术团体目标,学会体系不断健全,结构不断优化,创建“1248品牌工程”,一个“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不断形成与完善,在学术交流、科技进步、举荐人才、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自身发展活力、行业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为行业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经过历届学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万余名个人会员、55个团体会员、25个专业委员会、3个工作委员会、2个编辑委员会、1个鉴定委员会、1个科技咨询中心的学术性群众组织,成为推动我国煤炭科技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5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会人为中国煤炭科技事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取得了许多让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专业比较齐全的科技队伍,煤炭整体科技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回顾50年的历程,学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离不开中国科协、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与帮助,离不开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我们要特别感谢煤炭高校、科技知名专家何以端、王德滋、何杰、张培江等老同志,感谢对学会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做出突出贡献的贺秉章、叶青、范维唐等老部长,感谢为学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届各位副理事长、秘书长和理事、常务理事们,感谢全体会员和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对学会的支持与信任。谢谢大家!
  二、50年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学会活力进一步增强。5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学会注重自身建设,坚持从改革入手,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各方面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是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建立了以竞争为基础的动态人事管理制度,提高了理事标准,进一步明确理事的权利和责任,引进淘汰机制,建立高效、务实、富有活力的学会理事会。优化理事会的结构,增选煤炭大中型企业负责人、总工程师为学会的常务理事、理事,扩大了学会的作用,提升影响力。
  二是切实加强工作基础。坚持依法办会、民主办会,修订完善了学会章程,进一步明确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的职责、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中国煤炭学会专业(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实施细则》、《中国煤炭学会专业(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实施细则》、《中国煤炭学会会费管理办法》,规范了分支机构、挂靠单位和会费使用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学会秘书长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了《中国煤炭学会学术会议质量考评指标》,提高学会学术会议质量。学会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为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坚定。
  (二)创建工作品牌,学会内涵得到不断提升。多年来,学会以推动煤炭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己任,以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打造“1248”品牌工程,努力在提升学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上下功夫。
  一是做大做强一个学术论坛。学会把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作为立足之本,不断推动学术活动朝着转型、改革、创新的方向发展,各层次的学术交流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多个学术年会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会议。打造出了如“中国煤炭学会高层学术论坛”、“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论坛”、“全国煤矿安全、高效、洁净开采系列年会”、“全国矿山建设学术年会”等一批品牌学术活动。自1996年以来,学会和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共组织和召开各类学术会议368个,参加人数29380人次,提交论文21150篇,编辑论文集170本,其中正式出版约120册。这些学术活动围绕煤炭生产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生产建设一线的技术创新搭建了交流新技术、新理论的平台。
  二是精雕细刻两个“精品”。学会会刊《煤炭学报》坚持围绕推动煤炭行业关键性、共性、前瞻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办刊宗旨,注重办刊质量。2011年以来,学报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2063次,影响因子为1.109,在煤炭学科中排名第一;在全国1998种核心期刊中,煤炭学报的综合排名居第42位,三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被中国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期刊”,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评为2011-2012年度“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当代矿工》自创刊以来,始终贯彻“紧跟时代步伐,为普及科技知识架桥,为立志成才者铺路,为开拓、改革者鼓劲,为丰富美化矿工生活当好参谋,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办刊宗旨,不断优化期刊内容、改进编辑质量,每年发行量达144000册,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深受广大矿工和基层单位的欢迎。
  学会还先后组织出版了《动力煤优质化工程及其技术经济综合评价》、《中国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煤矿安全新技术》、《矿区工业生态经济》、《煤矿信息化技术》、《国投新集刘庄煤矿快速建设实践》等“中国煤炭学会科技系列丛书”,对相关领域科技成果及其发展应用的总结,具有很高的参考应用价值。
  三是组织好四项重点工作。多专业重大科技进展评估取得成效。学会先后对煤炭洗选加工、煤矿建井工艺技术、煤矿信息化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装备、煤炭经济管理的科技进展和前瞻,组织了年评并编辑质量较高的文集。2009年开展了短壁机械化开采领域科技进展的评价工作,编辑出版了《煤矿短壁机械化开采学科进展评估和发展》一书。2010年,与《煤炭学报》联合出版了我国煤矿综采学术论文专刊。江西省煤炭学会在2005-2007年的全省水患论证报告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水患论证汇编》,成为煤矿防治水的参考用书。
  煤炭科技成果技术鉴定、评议工作成绩显著。在完善煤炭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办法,规范评审程序,选好专家的基础上,近几年来,学会先后完成了对“年产600万吨综采成套装备研制”、“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预警技术与系统”、“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技术研究”、“高效安全短壁机械化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等100多项科研成果的技术鉴定,其中大部分获得煤炭科技进步奖,有的被评为煤炭科技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工作得到认可。10年多来,学会充分发挥专家委员的作用,严格履行工作程序和纪律,坚持深入细致地分析实证,科学公正地做出鉴定结论,每年完成各级法院和政府部门委托的项目10余项,为司法部门执法和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提供依据,受到了争议双方的尊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成果得到重视。1992年以来,学会先后完成了30余项重大课题研究。通过开展《1991-2020年中国煤炭开发战略研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几个重要领域的研究》、《关于加快实施煤炭大集团战略的研究》、《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污染控制政策研究》、《2020年中国煤炭科学与技术发展重点领域研究》、《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煤炭部分)》等重大课题研究,提出行业科技发展新思路,提出建议数百项,专题科技建议60项。学会领导就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其中,关于深化我国能源领域改革和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等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关于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几点思考与建议,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关于水煤浆应用技术尽快产业化的建议》,2001年获中国科协优秀建议一等奖。
  四是组织好八大奖项评选。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共同组织了《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的评奖工作,10年来评出各类奖项1500余项,获奖项目涵盖了煤炭行业各个专业,获奖科技工作者超过4000人次,有力地推动了煤炭科技创新。
  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科技基础工作。2010年,江西省煤炭学会对53个煤矿进行了水患论证,为煤矿的安全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云南省煤炭学会受省煤炭评价协会委托,组织专家完成了600多份《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报告》。河南省煤炭学会编制完成的《河南省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调研报告》、《煤矿机电水平评价标准》。煤层气专业委员会举办多次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论证会,论证意见部分被国土资源部采用。
  (三)大力普及煤炭科技知识,行业科学素养显著提高。学会始终将普及煤炭科技知识、组织科普宣传与教育活动作为中心工作,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行业科技素养,充分激发煤矿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和创新潜能。
  一是贴近行业科技需求开展科普工作。1982年以来,针对专业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和煤矿安全生产知识普及的需要,先后组织了系统工程、微型机的应用和发展、模糊数学等科普讲座;举办了矿山测量、热喷涂等培训班;编辑出版了《煤矿安全知识丛书》等系列科技普及丛书。拍摄的《煤海金花》等十余部科普电视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89年拍摄了《综采-煤炭工业的希望之光》、《洗煤新星》等,1990年拍摄了《幸福颂》、《中国煤炭科学技术》、《煤矸石发电》,1991年拍摄完成《矿工保健益友》、《压滤机在洗煤厂的使用》等电视片。其中《太阳花》获得中国科协声像评比最高奖―科蕾奖,《太阳石》获得全国电视台科技录像片评比一等奖。
  二是编辑出版高水平的科技图书。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会主编、合作编写出版了数十部有影响力的书籍。如,《中国煤炭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汇集古今中外煤炭工业科技知识和当代煤炭工业科技水平的大型专业性工具书。《煤炭科技名词》,规范煤炭科技名词2603条,是一部具备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的工具书。
  三是创建科普宣传品牌。在《当代矿工》杂志开辟了“安全生产”专栏,出版了《班前班后讲安全―煤矿安全生产小故事》,受到矿区职工的欢迎。编辑出版了《煤矿事故灾难应急自救》、《煤矿工人安全常识百问百答》、《煤矿安全生产教育》系列挂图、《煤矿安全生产知识》漫画系列丛书等,在科普活动中现场发放,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四是坚持举办“全国青少年煤炭科技夏令营”活动。自1983年起,学会每年都举办“全国青少年煤炭科技夏令营”活动,向矿区的青少年普及煤炭科技知识,宣传现代化煤矿形象和煤矿职工的高尚品质,得到了原煤炭工业部、全国总工会、有关省(区、市)煤炭学会、煤炭企业和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持。青少年们在活动中锻炼了品质、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了解了煤炭工业,增长了煤炭科技知识。
  五是注重发挥中国煤炭博物馆作用。2009年通过中国科协评估审查,山西中国煤炭博物馆再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煤炭科普宣传的品牌基地,年接待观众达10余万人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50余次,组织各种学术交流40余场,成为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等10余所煤炭大中专院校教学实习基地,是政府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煤炭奥秘,陶冶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六是开展多层次的科普活动。学会支持分支机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成效显著。短壁机械化开采专委会参加全国科普日、太原市科普周等重大科普活动,发放科普宣传手册,组织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煤化工专委会长期举办新知识、新技术系列讲座,受到青年学生和职工的欢迎;岩石力学与支护专委会每年组织“博士论坛”和高层次热点问题讲座;爆破专委会、自动化专委会、水力采煤专委会分别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为生产一线培养人才,输送最新技术。
  支持省属煤炭学会和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湖南煤炭学会组织资深专家编写了《煤矿抽采瓦斯实用技术手册》和《湖南省煤矿瓦斯抽采技术现场培训研修简明讲义》,受到了全省煤炭系统的欢迎和好评。云南省煤炭学会在大型科普活动中,组织专家就“煤的开发、安全与环保”作科普报告,向煤矿安全监管人员讲授专业课程。2010年,江西省煤炭学会及下属分会全年举办科普讲座6次,听讲人数2430人次;出版科普读物2000册,举办科普展览3次,约5200人观看。开滦集团公司科协每年开展主题鲜明的科普宣传月活动,组织矿区各单位以宽幅标语、展牌、挂图、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技术比武、技术交流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科普志愿者有1500余人,吸引3万多人次参加科普活动。
  (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举荐优秀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学会始终将煤炭科技人才工作作为第一要务。重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推动用好用活人才,形成了多层次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推出行业科技领军人才。1991年以来,学会通过科技成果评审、科技奖评审、高层论坛和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交流,加强了对煤炭行业杰出科技人才培养与推荐工作,为行业多出科技领军人才铺路搭桥。近几年,通过学会独立或参与推荐,彭苏萍、袁亮、刘炯天、张玉卓、李晓红等煤炭科技领军人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系统当选的院士不断增加。
  二是大力培养举荐行业优秀专家。经学会举荐,彭苏萍教授、刘炯天教授、康红普研究员、张农教授先后获得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毕银丽教授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成为设奖以来能源行业第一位获奖者。张铁岗院士、袁亮院士,葛世荣、胡千庭、殷作如等14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钱鸣高、谢和平、张喜武、孙继平、刘建功、宁宇等38人先后荣获“孙越崎能源大奖”。代世峰、陈旭忠等200位煤炭科技领域有突出成果的青年人先后荣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三是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经国家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学会设立了“煤炭青年科技奖”,1990年至2012年开展12届评选表彰活动,先后有张玉卓、黄忠、王克全等112人获奖。成立了“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较大型的学术活动。从2006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七届“煤炭生产一线优秀青年技术创新交流活动”,参加这个活动的人员全部是煤炭工业生产一线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几年来共评选出了12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680篇优秀论文,出版了七本论文集。组织参观许多现代化矿井,为平时很少参加跨地区学术交流的生产一线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开展学术交流、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对培养煤炭科技创新人才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这一活动受到了煤炭生产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影响越来越大。
  (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学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多边科技合作日趋活跃,参与的国际科技组织不断增多。先后组团赴英、德、法国和日本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接待国外访华团和世界煤炭界知名人士来华访问。与美国弗利门公司建立了直接联系。近年来,学会先后组织召开了“2007中国(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国际会议”、“2009重庆-煤矿瓦斯灾害预防与控制国际研讨会”、“2011西安-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国际研讨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实效,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促进我国煤炭科技水平提升,树立中国煤炭工业的良好形象做出积极贡献
  三、学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过去的成绩已载入史册,未来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时期,国家经济社会还将保持持续的增长,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煤炭资源开发与消费强度还将不断加大,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的诸多科学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煤炭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关键技术攻关和大型装备制造能力亟待提高,煤矿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体系尚需完善;行业创新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率低;随着社会对发展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和战略部署。这对煤炭科技工作、对煤炭科技工作者、对学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找出着力点、选准突破口,为实现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切实加强能力建设。发挥学会学术交流在促进原始创新中的源头活水作用,激发煤炭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注重把创新要素引入煤矿基层,为加快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技术和智力、人才支撑。
  (二)着力推动行业科技创新。积极做好承接政府转移的科技评价、人才评价、科技奖励、科技培训、继续教育等社会化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煤炭科技工作者具有科学文化水平较高、逻辑思维严谨、专业知识深厚的优势,引导煤炭科技工作者围绕行业科学技术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煤炭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重大技术攻关,力争有新的科学发现,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三)加大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发挥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总结煤炭优秀科学家、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的先进事迹。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研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恪守科研伦理的良好氛围。
  (四)努力为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服务。继续加强与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联系,突出会员主体地位,夯实学会群众基础,努力搭建畅通稳定的沟通渠道,积极反映诉求,优化发展环境,维护煤炭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
  同志们,50年不懈探索,50年波澜壮阔;50年艰苦卓绝,50年激越辉煌。中国煤炭学会走过的50年不平凡历程,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是我们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50年来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是启示我们把握规律、改革创新的无尽宝库。
  当今,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煤炭科技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学发展,开创煤炭学会工作新局面,为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提升煤炭工业的科学化水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