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用科技筑牢煤矿的安全屏障――记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周福宝教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7日
来源: 中国煤炭学会


  排险救灾,他出现在事故矿井的第一线;教书育人,他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安全生产专家。在别人的眼里,他完全没有生活情趣,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在他自己看来,他正在科学的海洋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首届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他就是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福宝。
  周福宝,1976年7月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院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兼任国家首届能源行业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煤矿瓦斯抽采与灾害防控、煤矿火灾防治及矿井通风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煤炭联合)、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等纵向课题10余项和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参加各类纵、横向课题40余项。
  周福宝教授很随和,接到我们的采访邀请后,主动提出到编辑部来接受采访,这让记者颇感意外,不过因为事务繁忙,最终没能成行。
  8月22日,首届国际职业健康论坛暨第三届中美职业卫生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周福宝教授是大会分论坛的主席,并将在论坛期间作学术报告。得到这个消息后,记者再次与周福宝教授联系,并于8月23日上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采访了他。
  周福宝教授中等身材,一身便装,并没有因为出席这样的大型会议或因为要接受采访而刻意进行修饰,质朴的脸上洋溢着亲和,一付厚厚的眼镜后面闪烁着执着、睿智、自信的目光。

  无心插柳,却得绿柳成荫


  周福宝的人生经历有些传奇:27岁博士毕业,32岁破格晋升为教授,36岁担任学院院长。从刚入校时懵懂、青涩的毛头小伙到煤矿安全领域的知名专家,从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到学院主要负责人,周福宝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可是说起他走上煤炭科技道路的原因,却有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
  “当年高考的时候,我之所以选择中国矿业大学,也是阴差阳错、机缘巧合。”周福宝说,“我是江苏南京人,实事求是地说,我当时是因为不愿意离开江苏才考的中国矿业大学。当时,我把江苏所有的大学都查了一遍,发现中国矿业大学还算是比较有实力的高等学府,于是就选择了这里。报志愿的时候,我报的是安全工程专业,就是因为这个专业听起来还不错,后来在矿大读的也是安全工程专业。但是初到矿大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落差的,甚至有点失望,因为安全工程专业后面还加了个括号,就是矿山通风与安全。再到班上一看,全校只有3个和尚班,这个安全工程专业就是其中的1个。”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渐渐地,周福宝对矿大的认识有了改变。学校的老师告诉他,中国矿业大学是煤炭高校中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大批煤炭行业的总工程师、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周福宝对记者说:“过去,我对煤炭行业是没有太多关注的,对煤炭的认识仅停留在家里烧的蜂窝煤上,至于煤是怎么来的,每年要烧多少量,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又是什么,都是不了解的。但是通过在矿大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煤炭的形成、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还掌握了煤炭开采的相关知识,以及保证煤炭工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方法,本科毕业后又攻读了硕士、博士,对煤炭的认识、对煤矿的感情、对行业的认知也越来越加深了。”
  周福宝告诉记者,他特别感谢恩师王德明教授将他带上煤炭科学这条道路。他1998年就师从王德明教授,至今已有19载春秋。王德明教授对他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培养了他的学术思维,提高了他的学术能力,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更是给了他深远的影响。如果问上大学期间什么是最大的幸运?周福宝认为莫过于投身名师之门。
  周福宝认为,他今天的成就是在几代矿大安全人执着追求的基础上积淀起来的,其中第一代是以周世宁院士为代表的学科集体,第二代是以王德明教授、程远平教授、林柏泉教授等为代表的学科集体。前辈们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使他得以幸运地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成为第三代学科集体中的一员。在每一代的更替中,前辈们都非常重视人才的传帮带,重视技术的传承,这已成为他所在的安全学院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投身实践,一线攻坚克难


  2003年10月24日,在我国西部贺兰山的宁夏煤业集团白芨沟煤矿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随后又发生了数百次爆炸,整个矿区地动山摇,整座矿井置于一片火海之中。事故发生之后,中国矿业大学的王德明教授承担了矿井灭火的技术支援任务,刚刚博士毕业的周福宝也跟随王德明教授来到事故现场,主持具体的灭火工作。
  当时只有28岁的周福宝来到白芨沟煤矿时,白芨沟煤矿的干部职工都难掩怀疑:如此严重的火灾,如此巨大的难题,让一个未脱学生气的年轻人来承担,他能扛得住吗?白芨沟煤矿的矿长在开夜班会时就说:专家来了一批又一批,现在也不知道谁是专家了。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周福宝记忆犹新:“这对我触动很大。那时我是初出茅庐,有理论知识,但现场经验不足。大家的怀疑对我是一种激励,让我下定决心必须干好。”
  周福宝没有让人失望,下矿井、钻巷道、爬山顶、打钻孔,深入爆炸现场与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奋战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危机四伏的井下,随时会有被烈火包围的危险,但是只要救护队下井,周福宝就跟着下去。大雪纷飞的日子,山上冷风肆虐,为了从山顶打钻孔灭火,他和工人一起上山,一同作业。调度室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每天夜里他都在那儿给技术人员讲解关键技术要领。时间久了,大家都被他的学识、能力以及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折服,并予以了充分的信任。
  说起那次经历,周福宝感慨良多:“就是在这个时期,我把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煤矿安全生产实践当中。尽管在学生期间,我与矿山也是有过一些接触,但是在这一年里,我通过深入一线,在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这个过程中,了解了很多生产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学到的知识也更加融会贯通,最重要的是了解了大量的矿山安全生产的新需求。”
  整整一年时间,周福宝一头扎进矿山,与矿大其他老师一起为白芨沟煤矿制订了数十项火区缩封、启封及防复燃的重大方案,使白芨沟煤矿重获新生。当宣布灭火彻底成功时,矿工们敲锣打鼓向矿大的科研人员表示感谢。此后,白芨沟煤矿两年新增利润6亿多元,周福宝为此受聘白芨沟煤矿总工程师助理,矿大也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2007年6月,周福宝赴孟加拉国指导井下火灾治理。当时矿井内的温度高达40℃,每次下井都需要带盐水以补充身体所需,有一位英国工程师就因为脱水而永远倒在了井下。在这样危险而又艰苦的条件下,周福宝连续7天深入井下收集第一手资料,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后,提出了启封火区的建设性意见,对帮助该矿成功恢复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孟加拉国矿山业主的高度评价。
  执着创新,科技硕果累累
  周福宝年复一年,奋战在煤矿安全生产一线。参加工作十几年来,他进沙漠、登高原,顶严寒、冒酷暑,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煤矿一线从事科研工作,足迹遍布宁夏、神东、蔚州、华亭、盘江等60多个矿区,还跨洋越海远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南非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处理重大灾情、事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在扑灭宁夏煤业集团白芨沟矿、义马煤业集团耿村矿、孟加拉国孟巴矿等重大火灾的工作中,他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结合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大胆创新,科学决策,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2005年,宁夏煤业集团乌兰煤矿因瓦斯爆炸引起火灾。业内人都知道,预防此类事故的关键是瓦斯抽采,但是乌兰煤矿煤层松软、透气性极差,瓦斯抽采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前,乌兰煤矿已用3年时间抽采瓦斯,但仅仅抽掉了10%。当矿大的课题组提出解决方案,说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提高瓦斯抽采效率2倍以上时,乌兰煤矿负责人始终不敢相信。周福宝认为,只有把工作做细,把方案实施得更加完善,才能得到信任与支持。
  周福宝让煤矿划定一块瓦斯含量大、压力高、无法开采的区域作为自己团队的工作区。在之后两年的时间里,周福宝每周五从徐州乘火车到北京,再乘飞机飞往银川,下飞机后直奔矿区考察、分析、修改方案,直至周日下午再飞到北京,然后连夜赶回徐州,周一早上准时出现在课堂上。
  有付出就有回报。2007年8月1日,乌兰煤矿抽出了10000立方米高浓度瓦斯,周福宝悬了两年的心也终于放下了。项目创新了地面钻井穿越松软煤层群的方法,设计了防剪切破断的新型钻井结构,发明了提高地面钻井抽采采动卸压瓦斯量的方法,实现了煤层群采动卸压期间的大流量瓦斯抽采,消除了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形成了具有乌兰特色的地面钻井抽采高瓦斯低透气高突出煤层群采动裂隙场的卸压瓦斯技术,使瓦斯抽采率提高了5倍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除此以外,周福宝还十分关注职业健康问题,在此次首届国际职业健康论坛上所作的报告就是关于煤矿井下尘肺病问题的。周福宝介绍说:“目前,煤矿井下掘进头粉尘浓度超标非常严重,虽然采取了降尘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每立方米空气里含有上百毫克呼吸性粉尘是‘家常便饭’。以前的国家标准是煤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低于10%时,总粉尘浓度要在10毫克/立方米以下,现在的标准是总粉尘浓度必须低于4毫克/立方米。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调研,设计了一款干式过滤除尘装置,通过抽出式风机把含有粉尘的空气吸进来,通过微米级过滤材料过滤,出来的空气就是干净的了。两年前,邢台的葛泉煤矿开始试用我们的装备,使掘进头平均总粉尘浓度从343.59毫克/立方米降到8.98毫克/立方米,除尘效果明显,目前至少有七八个矿井在使用。中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得到消息后,派人专门到葛泉煤矿考察,并给黄毅理事长写了封信,建议推广此项技术。此项技术现已在京沈高铁的隧道施工中使用,得到了施工方的认同。
  在运用科学技术服务煤矿生产的同时,周福宝还十分注重对研究成果的深度提炼与提升。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共8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件;出版学术专着2部,主编、参编教材各1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次,参与制定国家安全生产标准1项,并参与撰写了《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他的研究成果在全国100多座煤矿推广应用,为提升我国煤矿灾害防治水平,推动我国煤炭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煤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人师表,推动学科发展
  “无论我是什么职务、职称,我首先是一名老师。”周福宝说。
  周福宝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创新、严谨、扎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也有自己的理念。他说:“对于学生的成绩我并不是特别看重,相反,我更看好态度好、自主学习能力强、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我认为这是创新型人才的体现。”他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学术活动,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实践中激发创造潜能。近年来,他还先后为学生作学术报告10余场,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安全专业人才。
  对于学生,周福宝亦师亦友,既与学生平等交流,又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
  安全工程学院2007级本科生刘朗是周福宝指导的学生之一,虽然成绩在班里仅排名十几位,但是他有想法,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当他找到周福宝提出想发表论文,而且要投到SCI源刊时,周福宝给予他大力支持,从选题到项目设计再到方案实施,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在周福宝的悉心指导下,刘朗主持完成了“矿井煤炭自燃火灾风险评价软件的研发及应用”项目,运用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的煤矿自燃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开发出了煤炭自燃风险评价软件,并在鄂尔多斯、邢台等矿区应用,效果明显。根据该研究成果,刘朗撰写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再后来,刘朗因过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被加拿大艾伯塔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2012年,周福宝被任命为安全工程学院执行院长,2013年兼任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作为学院负责人、中国矿业大学最年轻的院长,他深感责任重大。
  安全专业是中国矿业大学的主体专业之一,即使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在近年的专业评估中始终名列全国第一。可就是有这样的优势,周福宝仍然居安思危,对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向周世宁院士、袁亮院士等前辈请教,定期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学科发展方向,创新教学模式。
  周福宝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985高校乃至海外名校引进流体力学、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等与安全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对于引进的青年教师,周福宝竭尽全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给予他们生活补贴,以舒缓刚入职时的经济压力;为他们协调租房和配偶工作问题,解除他们的无后顾之忧;为他们争取到海外考察深造、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的机会,拓宽视野;推动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申报,使青年教师有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锻炼等等。
  毕业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青年教师程健维来中国矿业大学工作一年多时间,在周福宝的指导下,先后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使他坚信在安全工程学院必然会大有作为。
  在周福宝的带领下,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一直走在全校前列,安全科学与工程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并在2012年首次参加的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学院也获得了建院以来第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资助,被列为第一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SCI论文数量增长均处于中国矿业大学前列,教学成果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
  “安全事关人的生命,所以我们这些从事安全科研工作的人一定要勤奋,要关注细节,要确保我们的科研成果能成功地运用到实际中,减少甚至避免事故的发生。只要能实现这一目标,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这是周福宝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