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会概况
- 党建强会
- 学术交流
- 科普教育
- 科技评价
- 知识产权
- 国际交流
- 期刊书籍
-
更多
- 会员服务个人会员团体会员
头版新闻
关注
关注微信视频号
厚植家国情怀 勇于创新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科技事业、关怀科技工作者发布时间: 2023年5月31日来源: 北京日报“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如灯塔,如号角,时刻催人奋进。
2023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胸怀雄心壮志,高擎信仰火炬,以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立足岗位、创新争先,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贡献。
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5月28日,北京时间12点31分,自上海起飞的东航MU9191航班顺利抵达北京,圆满完成国产大飞机C919首个商业航班飞行。
回望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商飞公司考察时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详细了解有关设计情况。他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
如今,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翱翔蓝天,中国民航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正式起步。“这是一次圆梦之旅,是大飞机人几十年的梦想。”中国工程院院士、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激动万分。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和长远大计。大江南北,众多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胸怀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担当,勇攀科学高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描绘创新画卷。
从黄浦江畔来到三秦大地,在西安交通大学,一张红色旧车票,将记忆带回西迁之路。“到大西北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西迁凝结着几辈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青春,他们用青春把科研成果写在了八百里秦川。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他仔细端详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在一层大厅,总书记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祝愿他们身体安康、家庭幸福。他还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谆谆嘱托,凝结多少关怀与厚望。
一代代西安交通大学的科技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西迁精神”。自西迁以来,西安交大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00余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
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5G研发和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特色生态初步建立……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5月28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举办全球客户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机械客户,纷纷为柳工最新研发的全新系列电动工程机械产品、最大吨位挖掘机9125F,无人驾驶的路面设备点赞。
从广西走向全球,2022年柳工海外业务突破80亿元,刷新历史最好业绩。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工挖掘机装配厂,同企业职工和技术研发人员亲切交谈:“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一直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柳工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光安说,总书记的叮嘱坚定了我们从事基础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的信心和决心。如今的柳工,已经成为拥有全球5大研发基地、13家海外子公司,产品远销170多个国家的国际化公司,这是柳工人的骄傲,更是奋勇前行的动力。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还有更多科技工作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生产既“新”又“尖”的产品。
像纸一样薄的“手撕钢”,正是这样的产品。
在山西太钢生产车间,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片厚度仅0.02毫米的“手撕钢”,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现如今,太钢生产的“手撕钢”厚度已达0.015毫米,可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基础材料。
“总书记对‘手撕钢’的肯定让我们备受鼓舞,也是我们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经理、“手撕钢”研发团队带头人王天翔说,从0.02毫米突破至0.015毫米,两年多时间,成百上千次试验,我们在创新发展上鼓足了劲,一刻不敢懈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在总书记的激励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自主研发的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
把心血和汗水倾注给祖国和人民
一处院落,几间平房,大门天天开着,村民有事就进来。问题五花八门,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不仅口头解答,还专门演示操作,和他们商量着解决问题……2009年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牵头在河南建立的科技小院,坚持十几年帮扶当地农户。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该校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农大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走也要靠自主创新。”
…………
殷殷期待和话语,是对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国计民生的深切期望。
神州大地,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响应总书记号召,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把论文写在祖国山川大地上,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本报北京5月29日电 本报记者 詹 媛)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沟路5号 邮政编码:100013 联系电话:010-84262778 传 真:010-84264526 电子邮箱:mtxh@chinacs.org.cn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服务号
-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