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头版新闻 通知公告 学会动态 行业信息

学术会议

8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2025年工程科技研讨会—“深部特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科技学术研讨”、第8届“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校舜耕会堂隆重举行。15位中外院士、500余位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领导共聚一堂,围绕“推动深地资源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主题,共同探讨深部特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等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周守为,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玛瑞克•卡拉,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林君、李阳、王双明、葛世荣、李根生、王运敏、唐菊兴、张来斌,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波利亚科夫•弗拉基米尔、萨乌林•瓦西里、伊利亚•尼基廷,欧洲科学院院士朱建文等国外工程院院士出席会议。淮南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志强、安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永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刘业勋,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谭海斌,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韩家章,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秘书长雅采克•斯克比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伊斯梅特•坎布尔塔教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马尔克•埃尔穆蒂教授、李幸生教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任廷祥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张成国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田英辉教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主任曹文君,中国煤炭贸促会副会长苏传荣,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西安科技大学校长邓军,安徽建筑大学校长蔡国军,徐州工程学院校长张农,湖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施式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王凯,安徽建筑大学副校长杨科,《煤炭学报》编辑部副主任郭晓炜,科学出版社副编审刘翠娜,安徽理工大学校领导余玉刚、鲁超、王献余、王先江、张平松、赵光明、徐良骥等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校师生代表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周守为院士致辞开幕式上,周守为院士致辞。他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深地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盛赞“协同创新组织”创建八年来围绕煤炭安全智能开采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他指出,本次会议聚焦深部特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等前沿领域,既是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煤炭工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实践探索,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他强调,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将一如既往支持协同创新组织发展,与各界同仁携手,共同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玛瑞克•卡拉致辞玛瑞克•卡拉致辞。他表示,矿业作为持续塑造全球经济、技术与生态格局的重要行业,是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创新之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他指出,当前正值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刻,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与全球发展正加速推动关键原材料需求激增,社会对环保责任、公众认同和技术创新的期望空前高涨,与会的专家学者都需要思考和回答“矿业将走向何方”这一时代命题。秉持这一精神,我们不仅探讨如何开采,还将探讨为何开采、在哪里开采以及为谁开采等一系列问题,以服务于地球乃至更广阔领域的可持续未来。希望我们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分享智慧、突破定见、缔结合作,共同绘制行业发展蓝图。刘峰致辞,代表煤炭协会向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煤炭学会一直以来紧扣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主线,搭建行业交流沟通合作桥梁,引领和服务煤炭科技创新发展。“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自成立以来,广泛凝聚共识,创新基础研究,推动技术应用,取得系列成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引领性贡献。当前,我国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延伸,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智能开采成为现实需求。要聚焦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双碳”战略,凝聚智能化发展共识,以智能化这个“金钥匙”答好绿色低碳转型“必选题”,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加快示范成果转化,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推进煤矿智能化规模建设。要强化创新链协同,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创新组织等平台作用,开展联合攻关,构建“需求牵引、技术攻关、示范应用、产业推广”的融合创新生态。谭海斌致辞谭海斌致辞,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向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近年来,安徽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把创新摆在发展核心位置,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成为引领驱动安徽“三地一区”建设的第一动力。他对协同创新组织2017年成立以来发挥的平台集聚作用和学校近年来科技创新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深刻把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求,进一步发挥协同创新组织和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聚焦深部资源开发利用、智能精准开采数智技术等前沿领域,深入交流研究成果,强化协同融合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能源科技创新“新高地”。安徽省科技厅将一如既往支持学校和协同创新组织发展,强化“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攻关机制,推动更多成果在皖转化落地。刘业勋致辞刘业勋致辞,代表省教育厅向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致以衷心祝贺。他指出,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的务实之举,是安徽高校以更高站位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助力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实践。会议将为煤炭行业前沿技术和先进经验的推广应用发挥引领作用,更好助力相关行业企业攻克核心技术,培育高端人才,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当前,省教育厅着力推动“双一流”培育和新一轮高峰学科建设,“一校一策”助力安徽理工大学等省属高水平大学争创“双一流”。希望学校牢牢把握各位专家来校指导的宝贵机会,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以“双一流”培育为抓手,全力建好全国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办学治校的水平,为服务好三地一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各位院士专家继续关心安徽、支持安徽,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张志强致辞张志强致辞,代表淮南市委市政府向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做传统能源守夜人,争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开拓者,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一是深化科技创新,加快打造煤炭安全高效利用新模式;二是深化能源创新,加快打造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高地;三是深化合作创新,加快打造市校企协同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他强调,淮南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安理大的事就是淮南的事,强化资源共享共用,做好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的文章,携手打造大学科技园、“安理智谷”等科技创新新高地。希望与会院士专家学者为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多提金点子,多出好主意。韩家章致辞韩家章致辞,向各界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关心支持企业发展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始终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不断释放优质产能,全面推进智能化开采,强化清洁高效利用,深度延伸创新链条,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集团公司作为会议承办单位之一,将牢牢把握“创新主体”定位,与行业领域专家学者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依托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围绕深部特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等领域前沿,大力开展集智攻关、协同创新,依靠创新驱动能源开发利用系统性变革,构建智慧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治理体系,携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郭永存致辞郭永存致辞,向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社会各界长期支持学校建设发展表示感谢。他指出,在8月8日举行第8届“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向学校80周年校庆献礼的学术盛会。学校作为协同创新组织发起单位,始终聚焦能源安全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贯通,成功重组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动力、科技动能,助推学校在安徽省属高校中率先突破A类学科,入选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培育高校。期待以学术交流为桥梁,深化协同合作、跨界融合,更好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创新力量,以教育科技人才和产业融合之力,为区域、行业和安徽“三地一区”建设作出新贡献。袁亮院士主持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袁亮作《我国深部特殊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问题与对策》主旨报告,全面回顾协同创新组织创新与实践之路,深入阐释特殊空间利用状况,提出未来主要攻关方向。他指出,深部特殊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基石,也是服务“双碳”目标、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未来要聚焦深地协同创新与资源原位转化等核心技术,形成“探测–评价–利用–保护”一体化体系,布局深地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关键科学前沿,强化深地科学人才培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为全球深部资源可持续利用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希望用好会议成果,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深度聚焦深部特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煤炭安全智能开采等关键技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周守为院士作学术报告李阳院士作学术报告王双明院士作学术报告张来斌院士作学术报告葛世荣院士作学术报告唐菊兴院士作学术报告在主旨报告环节,玛瑞克•卡拉,周守为、李阳、王双明、张来斌、葛世荣、唐菊兴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利亚科夫•弗拉基米尔、萨乌林•瓦西里、伊利亚•尼基廷等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伊斯梅特•坎布尔塔教授,马尔克•埃尔穆蒂教授以及与会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围绕海洋深部空间资源能源立体勘探开发、深部空间CO₂封存选址评价及高效监测体系构建、甲烷减排:支撑“双碳”目标与安全气候治理的中国路径、超大规模露天矿机器人化技术、煤炭绿色低碳发展、大型地下空洞无损检测的物理和力学原理、中国煤层气开发实践与科学技术路线、深部特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挑战与进展等论坛主题或专题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分享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学术盛宴”。开幕式现场据悉,本次会议为期两天,15位院士,151位安全、能源、采矿等领域专家学者将作精彩报告。9日将聚焦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深部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深地资源智能探测与矿区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深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深地工程煤岩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控技术等主题开展分论坛交流研讨。合影(摄影:施培松)此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中国煤炭学会主办,安徽理工大学、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学术动态
科教动态

10月12日—13日,深部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安全高效开采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煤炭学会承担,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余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开采前沿技术与大模型、冲击地压机理研究新路径、冲击地压源头防控理论与技术、数智化背景下冲击地压与其他灾害的协同防控方法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本次沙龙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究员李海涛和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刘学生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杜锋担任学术秘书。主旨报告环节,辽宁大学肖永惠作《自适应防冲单元液压支架研制及应用初探》报告,深入分析了防冲支架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详细介绍自适应防冲支架理论、吸能装置研制和自适应防冲单元液压支架的现场应用情况。中国矿业大学蔡武以“断层型冲击地压机理与监测防治理论”为题,分析采动应力主导型与矿震动载主导型两种断层活化力学机制,阐释断层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断层冲击地压的监测与防控技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邹俊鹏作《深部采煤矿震机理及主动防控技术》报告,从深部采煤矿震的认识、机制、危害和治理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深部采煤矿震发生机理及防治策略。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智能预测、冲击地压源头防控、冲击地压—突出耦合动力灾害防治等,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进行了热烈探讨,提出诸多创新性见解。对话交流环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究员齐庆新、山东科技大学教授谭云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赵毅鑫与青年科学家进行了探讨交流,对青年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研究建议。此次活动,与会专家提出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解决冲击地压难题的新观点。大家一致认为,冲击地压工程问题的解决,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手段与深挖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有效结合。目前机理研究存在碎片化严重、理论成果抽象程度高等问题。应当以机理研究为突破点,综合发挥冲击地压专业研究积累雄厚和前沿技术赋能的优势,提出全新的学术思想和技术路径,为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切实支撑。会前,青年科学家们赴煤炭智能开采与岩层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冲击地压防治研究领域最新的技术及装备发展现状。

视频专区
党史学习

国际交流

  埃及时间11月15日下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中国角“全球能源危机下煤炭转型可再生能源”主题边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线上出席会议并致辞。  刘峰指出,中国的气候政策在党的二十大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二十大对中国未来推进气候行动和全球治理也作出了明确的部署。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对整个世界的能源体系架构、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峰表示,近十年来,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煤炭行业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成功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攻关任务,不断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引进,以人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刘峰强调,未来中国煤炭行业将继续聚焦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秉持开放合作,发挥政策引导、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煤炭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煤炭与多能源耦合发展,提升煤炭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获得感、幸福感,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中国煤炭学会将继续专注于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搭建综合交叉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构建开放共享的产学研融合服务平台,从而为中国煤炭从业人员更加幸福的工作与生活、为中国煤炭行业转型发展、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充足的政策建言、技术保障、人才支撑等。  会议围绕化石燃料与可再生能源平衡发展技术端、市场端、政策端的相关话题以及典型经验与案例展开交流与分享。  本次边会由能源基金会主办,来自慈善机构、政府、行业协会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分支机构 分支机构
省级学会 省级学会
科技奖励 科技奖励